成功Networking的核心在于得体恰当的自我营销!
之前我们讨论过国际教育中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核心素养:self-advocacy—自我拥护能力,也就是为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发声。今天,我们来聊聊另一个在国际化的当下和未来极为重要的核心能力:networking skills,人脉拓展/社交能力。
Networking skills不仅仅是和同龄人交朋友的能力,更是与能够帮助到自己的陌生人建立关系,互赢互利的技巧。从申请学校、到竞选社团、到找实习找工作、甚至到亲密关系……networking skills的必要性无处不在。
在我看来,成功networking的核心在于得体恰当的自我营销。In other words,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身的优势以大方得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对方的好感和认可,促进达到最终目的。
然而,掌握“得体恰当”的networking度并非易事。太过腼腆和passive容易被遗忘,而过于热情和aggressive也会弄巧成拙。下文的作者通过几个鲜明具体的例子,详细的阐述并总结了有效networking的几大要素。
归根结底,以自我营销为目标的networking行为,包含两大要素:
第一,清晰的自我认知。唯有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USP (Unique Selling Points),才能向他人证明实打实的价值。
第二,懂得并进行换位思考,怀着同理心去倾听与沟通。达到目标的前提在于对方对你有好感,而促进好感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真切的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有技巧、不强求的和自己的USP做嫁接和延伸。
最后,如果你认为有套路的networking太过目标导向,有损纯洁的友谊,我也不否认。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你逐渐走向社会,百分百纯洁的友谊会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俗话说得好,business based on friendship(基于友谊的生意)永远无法超越 friendship based on business(基于生意的友谊)。
嗨大家好好久不见啦!很多孩子都已经放假了可是我还有两三周才final,大一就正式结束了。 一晃就大二了,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话题- networking,强行翻译成中文就是社交。那我们废话少说,开始吧!
这篇文章会有很多argumentative的地方,我可能不会那么客观地expository讲述这个话题,因为我个人从中受益匪浅。其次,我想强调我绝对不是networking的专家或者高手,只是通过自己浅薄的理解和运用收获过很多,所以想和我一样还在成人世界中跌跌撞撞冒冒失失的孩子交流一些感触。最后,写这篇文章也有我自己的私心,因为可以强迫我自己整理思绪和经验。
Networking,在我看来,有两层意思:“寻求帮助”以及“寻找谈得来的人/甚至知己” 。每一个人都会有想要别人帮助你的时候,每个人也会有需要朋友交流的时候。而networking就完美地结合了两个想法。
我第一次接触到networking是误打误撞的幸运。那是我高一去巴黎气候大会的时候,发表完演讲后一个新西兰学者主动在午餐区approach我。 当时的我还小,也没有防范心理,觉得他这么欣赏我,所以就跟他说了我的成长背景, 我喜欢看的书,我理解的领导力,从弗洛伊德谈到康德,我在现实和理想主义之间的纠结(没错,这个问题我已经纠结4,5年了… 如果你看到了我上个文章的话 )。
当时我只是觉得找到了一个说话很投缘的人,也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可能因为我的真诚,他也很快open up to me,甚至跟我讲到了他的家庭- 外国人一般第一次见面不会谈到的话题。
于是我和这位学者在接下来的两天一直都在一起参会,讨论,也成为了忘年交。我们在短短两天讨论的问题以及他对我的了解比很多认识我十几年的人还要更加深刻。会议结束后,很遗憾我要回新加坡上学,但是因为舍不得和这么懂我的人断开联系,于是之后每两个星期还会跟他邮件聊天,讨论时事。
一直到我申请达特茅斯的前夕,我突然发现学校需要一个额外的推荐信,于是我很自然的想到了我觉得当时认为最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成长和纠结的人,那么就是这位新西兰老爷爷了。这封推荐信的重要性无需言说,我一直认为这封推荐信是我能进梦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是因为这个老爷爷职位有多高,学问有多深,而仅仅是因为他懂我,他能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将我勾勒出来。后来,我自己看过那个推荐信,这是我第一次读别人写的我读到流泪。
现在回忆起来,当年那么小也没有看过任何“社交宝典”但是每一步都误打误撞地恰到好处。从找到双方共同点,到没有意识地follow up一直保持联系,到最后很自然的要推荐信。现在想起来都后怕,那么莽撞和直接。但是当时一直很淡定的原因是根本就没听说过 networking这个词。 我只是交到了忘年交,所以也没有觉得尴尬或者有求于人。
正是我的第一段networking经历这么随缘和自然,我一直不同意说networking是完全功利的一个概念。Networking就是交朋友,谈的投缘之后也许可以互相帮忙。我坚信networking的能力是深植在每一个人的dna中的,只是有的已经苏醒,有的还在沉睡。
Networking的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谦虚和好学。在向一个人问问题了解他做的事情时候,其实我们展示的就是我们的好奇心以及“请教”的态度。
我networking过最神奇的一个人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厨师,他在法国上过专业学校来美国开了自己的餐馆。虽然我们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我从他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他如何将情怀和理想注入了自己的职业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有一定成就/思想的人身上,无论什么行业/年龄,都有我们可以学到的地方。
上个学期,我和各种business和创业公司的人networking,有的是华尔街大公司的校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在西海岸开一个小小创业公司。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同的经历可以解答我自己很多困惑,比如public sector 和private sector之间的纠结,以及是否要take risks等等。我还跟学校很多有有趣经历的学长学姐约咖啡,从帮助南美女性通过创业实现自主,到外国女性在东京工作遇到的文化冲击和挑战。每一次谈话我都学到了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 我想不到比这更大的知识和收获。
所以说到这,我认为networking不分对象,而其中文翻译,比起社交,勤学好问似乎更加意译。
Networking是基于交朋友的基础上,但是却又比交普通朋友要求高。
个人鄙见就是需要稍微有点uncomfortable 但是不会让自己觉得恶心。太舒服代表没有走心,比如各种small talks以及停留在表面的对话。让自己觉得恶心就是太过了,可能是阿谀奉承,也可能是时机和程度没有掌握好。比如,我刚刚参加了一个德意志银行的一个networking event,一个女生在临走前写了几张满满的贺卡给了在场所有recruiter。
这个举动当时是让全场的人尴尬了,首先是因为短短的接触不至于可以写出满满的一面,其中阿谀奉承的话可想而知。其次,贺卡的封面是卡通图案,在这样正式的场合并不合适,也许可以过一两天用简洁的thanks card寄到recruiter办公室如果有心的话, but then again,这不是一场面试后的follow up,所以做的太过反而适得其反。最后,当场给所有recruiter贺卡无异于没有给所有人贺卡,其中原因人人皆知。
总而言之,如果自己很享受某段networking,那么对方也一定会喜欢。如果自己都恶心到了,那么对方一定也会觉得太过太假。但是如果自己什么不舒适的感觉都没有,那么除了你是天生的社交大神的可能性外,也许就是因为谈话还不够深入和记忆深刻了。
熟能生巧。这个对于networking也是一样的。虽然我前面说到networking应该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将其挖掘出来后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打磨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尴尬的一次networking经历。这个冬假,我第一次电话networking。是一位我在西海岸之行结识的以前在亚洲工作过,现在是sap下面的的一个business head。一接电话含蓄一番后,她就问我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so tell me about your experience”。这个问题literally is “walk me through your resume”, 稍微懂一点的人都会很简单的说出几个重要的事例和转折点从而体现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经历。
但是当时的我,太生涩,讲到新加坡经历的时候,一下子没有刹住,开始说起了自己理解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后来发现话圆不回来了,就仓促结尾说我还是很爱西方文化的 。最后这位阿姨很好心的告诉了我一些打电话的技巧,还告诉我应该多和校友接触,他们都会很愿意帮助我。
这是我第一次电话networking,在之后的那个学期也就是今年1~3月份,为了锻炼自己在电话上讲话的能力,我每两周会找到一两个校友打电话。
电话的那头从芝加哥到新加坡,从马上赶飞机的的士到深夜的酒店,我慢慢地可以在一开始放松地说一些闲话,甚至有一次和打电话的校友有了灵魂上的碰撞:当你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说omg yea !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 并且提供自己的事例。逐渐我开始适应了电话networking,也知道了tell me about your experience只是万千对话的开头。
一次不行试第二次,第二次不行试第三次… 所谓多运动会让你有肌肉记忆,多去练习networking也会让你有情商上的提升和熟练。
这个也是很多人对于networking的误解,以为networking就是要实习,要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有两层思路。首先,networking本身的目的不应该是要实习,而应该是要经验和建议。一个很合适的比喻就是networking就如同种植瓜果,是需要经营和时间的。你种下瓜果的种子后不能当场采摘,反而是时间越久瓜果结得越大。
第二层思路就是一开始networking的目的不能是找实习,但是联系几次后是可以问一下是否有机会。这个尤其适用于中小公司,网上找不到那么明确的体系化的录取过程。如果你找到社交的对象正好很欣赏你,那么把你调到他们组实习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这个暑假找到的新加坡sap的实习就是之前说的那个第一次打电话的阿姨给我的一个机会。第一次打电话后,虽然尴尬,但是她出奇地很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的笨拙让她想到了年轻的自己。
Sap concur在我们学校有校招,在西海岸工作。后来二月份某次打电话的时候我觉得她可能会愿意帮助我,于是跟她说我不想用opt所以不能在美国的sap实习,但是位处美国找thousands of miles以外的实习太难了,问她有什么建议吗。注意了,我没有直接说can you give an internship? 她当时表示理解,告诉我了一些方法,并且承诺我她会在他们boss群里发一下我的简历和信息,看亚洲有没有分部需要我。
之后新加坡和大中华部门的总管都表示有兴趣。我才有机会面试新加坡的field enablement部门。
所以说,不仅仅是一开始不能太有目的性,就算到后来说话的方式也非常重要,不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种植植物的organic process.
看我文章的孩子们应该大多是都处在一个交叉点:会有别人传授经验的机会,也会需要找别人问经验。而这些,都是networking。 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角色互换似乎可以让我从中学到很多技巧。于是我就刻意反思并且总结了如下经验:
比如说,很多孩子来找我问过问题,但是其中有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甚至有的时候会不想回答。那么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反思是否我也有这样说话不妥当的地方。有的时候虽然和一些孩子认识时间很短,但是我却很愿意帮他们,甚至会自己找资源和人脉来帮他们练习。那么这种时候除了敬佩他们小小年纪可以如此情商外,我会总结他们是怎样问问题让我愿意go all the way to help them。
下面举一些我不想回答的例子:
1. 很功利,一上来就问经验,而不是问现状。加了好友后第一句话就是“我是xx届的xx。我想问一下美国大学要注意什么?”
个人反思: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单刀直入,但是遇到几次这样的被问问题后,我每次找别人问问题都会多问一下她现在的work是在干嘛,生活怎们样,而不是直接入正题。
2. 问一些不适当/太过对于被问者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可以帮忙看一下这个poem怎么分析吗?”。
个人反思:这个前提是双方并没有很熟,一直到我自己不想回复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当年也是这样问一个毕业的校友当年他如何学一门课的final。然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复我了。一定要注意你问的问题跟别人现在干的事情是否有关系,是否时间太久远,以及对方不是你的辅导老师或者家教,太minor的这种问题问了不合适还会显出幼稚。要知道的是,大家都很忙很忙,遇到这种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你真的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问了吗?
个人反思:这个问题我可以写一万字的答案。所以如果我不忙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语音几分钟。忙且焦虑的时候可能就一句话回复。原因是这个问题太广了,没有任何context,完全没有体现出问问题者的思考。Instead of 如何学历史,可以问“我已经尝试过了每个essay发下来去找老师问问题,也看了model essay觉得自己思路是对的。但是我对于美国历史这部分还是每次得分不高。我自己觉得可能是例证不够合适还有分析不到位。这里是我的一篇文章,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帮我瞟一眼吗?”。意识到这点后,我之后每次问别人问题也会是细致的,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广泛的,肤浅的。
如何networking除了方法外,次数也很重要。
我觉得很合适的一个比喻就是networking如同上粉底液。粉底液一次上多了就会卡粉,上少了无法遮瑕。正确方法应该是多次少量。这个道理用于networking再适合不过了。听过的学姐学长很多建议都是第一个email不要写一整面,因为别人根本不会看;第一个email不要把自己家里几条狗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都交代了,因为别人根本不会看。第一个email最好三段非常短,短到对方不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第一层粉底刷完一般都是要等干一点后刷第二次的。所以email发完也要过一段时间再follow up。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要打电话,毕竟没有打电话/见面的networking是耍流氓。
这样的步骤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情况来回几次,一层一层,多次少量,最后才会有平整的底妆和最牢固的关系。
整篇文章都在讲networking的重要性以及如何networking,但是也想qualify这个论点因为networking不能取代个人能力。
就仿佛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谣言是一篇文书可以完全改变你的录取结果,其实几乎没有人是可以在其他条件都不达标的情况下通过文书进梦校。软实力可以发挥作业的前提是硬实力也要很强。比如说networking最先开始互相认识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实力不强,对方也许就不会倾心帮助你;如果networking时对你想了解的行业/话题了解并不深刻,对方也可以一眼识破。
况且networking说到底实用主义上能帮助的顶多就是进first round,真正要得到工作或者说以后找到真正自己能做好的工作只靠networking也是万万不可能了。
大一的暑期要不要实习是一个一直被辩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其实并不需要。身边有的朋友通过学校的项目到海外学习,或者去政府部门打工,还有的通过学校或者自己找到ngo帮忙,还有的打算旅行一个假期去看更大的世界。我觉得都是特别特别好的选择。
我个人要实习的原因是,在上大学前的9个月假期里上面提到的事情我都已经做过了,现在想体验没有体验过的,并且正是因为之前那些经历我更加确定了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如上篇文章提到的,如果不是在ngo的实习,我也不会决定不盲目在毕业后加入ngo工作。每一个假期都是一个给我们试错的机会,从而不需要在大三或者大四直接commit给唯一一次实习的return offer。
虽然没有实习没有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networking还是需要的。就算毕业后想读研究生,不想工作,也是可以和不同学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长学姐问问题,以及他们之后的发展,或者去和不同学校的教授联系,让自己的本科为未来打下基础。
说到底, networking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谦虚,是好学,更是有规划地提升自己。
世界上有很多生活方式。有人喜欢随遇而安不强求,有人喜欢提前计划为自己积累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我个人觉得两方都很值得,前者没有资格鄙视后者功利,后者也没有立场看低前者没追求。
就networking本身来说,这只是一个“方法”来达到每个人想要的“结果”。结果可以是想去ngo工作,可以想当工程师,可以想做投行,但是我并不觉得提前通过行内人更加了解某个行业会有任何不好之处,无论是哪个行业。
相反,有些批判networking的人只是因为自己懒得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站在制高点笼统地把networking和金融,投行,功利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当然了,我之前的文章也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值得尊重,高尚和功利往往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初心以及之后的计划。所以,如果你下一次看到你的朋友开车一个小时只为了去旧金山见一个deloitte的校友,don’t judge,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拍拍他的肩膀祝他好运吧。
人生路漫漫,如果懵懂生疏的孩子们都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很多个知心 mentor为舟,避开没有必要犯的错误和弯路,接受他们的经验和帮助,我们就可以探索未来更多更远大的可能性。